阅读历史 |

第七十二章 归化(1 / 3)

加入书签

“父亲。”阿兹德·科普鲁卢走到父亲的身后,一声轻唤,打断了他的沉思。
“将希姆谢克公使安置好了。”阿扎德·科普鲁卢躺在椅子上,微微地睁开了眼睛,“他多喝了几杯酒,晚上派人照应一下,不要出什么事。”
“好的,父亲。”阿兹德点了点头,坐在了父亲的身边,“想不到,奥斯曼帝国还是有人愿意为帝国利益而不辞辛苦的四下奔走。这么看来,希姆谢克公使也算是素丹陛下尽忠职守的好臣子。”
“呵呵……”阿扎德闻言,不由露出一丝嘲讽的笑容,“尽忠职守?在奥斯曼,就没有几个人会真正为帝国的利益着想,更没有人愿意为帝国奉献出自己的所有。听说,希姆谢克公使早在两年前就偷偷地将自己的几个孩子安置在剑门、黔州等齐国海外领地。你怕是还不知道吧,他在黑衣卫和帝国情报总局还领着两份薪水,从伊斯坦布尔发来的所有训令和召命,都会在第一时间摆上齐国情报部门的案头。”
“啊?……”阿兹德听得此番秘辛,顿时吃了一惊,“那……,那他今日赶来面见父亲,又图的什么?”
“图什么?他想的不过是一个心安,图的是一个后路。毕竟,在公使馆里除了他这個全权公使之外,还有各方势力安插过来的机要人员,若是在闻知齐国政策有所变动,他却安之泰然,不做任何动作,是会遭到伊斯坦布尔的猜忌和怀疑的。要知道,驻齐国公使的职位可是一个美差,多少人可都在盯着呢!”
“他明知道自己什么也做不了,却装作自己能做出许多事的样子?”
“是呀,不论是帝国的素丹,还是帝国的大臣们,全都是最好的舞台剧场表演者。”阿扎德笑着说道:“他们每个人都在努力地展示自己的勤勉或者忠诚,都表现出为帝国竭尽全力付出所有的模样。呵,这么多年了,奥斯曼帝国却始终没有任何根本性的改变,仍旧是那般腐朽、没落和颓废,让人远远地都能闻到一股腐尸的味道。”
“父亲……”阿兹德知道父亲的内心深处还怀有一丝对奥斯曼帝国的念想和期待,毕竟是科普鲁卢家族数代人为之奋斗的国家,还曾站在这个国家的权力最顶峰并与之紧密相连、荣辱与共。
“罢了,罢了。”阿扎德自嘲地摇了摇头,“以后,我们科普鲁卢家族的根基就在齐国了,我希望你们能融入到这个国家,将家族的传承延续下去,并能将其发扬光大。唉,齐国哪里都好,就是对我们的信仰限制过甚,连做个祈祷和礼拜都寻不到一个合适的地方,让我们的心灵无处安放。”
虽然齐国在南洋地区大肆打压和限制真神教的发展,在某些总督领地甚至还会对真神教信徒收取特别人头税,以此强迫此类信徒改变信仰,削弱他们的戾性,最终成为齐国忠实的顺民。
但在汉洲本土境内还是有不少真神教信徒,来源主要是南洋地区诸多被废黜的土邦王公、被取消特权的大部落首领,以及来自印度、波斯、奥斯曼等国家地区政治避难或者揣着大把钱财跑来享福的王公贵族、高官显贵。
这些人有钱有闲,在享受奢华生活的同时,也寻思着要找些心灵寄托,便想要出资修建真神庙,以为众多真神教徒祷告礼拜之所。
不过,相较于佛教、道教这些东方传统宗教在修建道观寺庙时,会受到政府较为宽松的审查,一般情况下都会获批,甚至还会得到政府的资助和支持,而欧洲的天主教和他们所信奉的真神教,却遭到齐国的严苛审查,很难获得批准通过。
齐国人似乎对真神教和天主教都怀有深深地忌惮,并试图将之牢牢控制在政府手里。
据估算,在整个汉洲本土,真神庙的数量一只手都数得过来,仅在建业、威海、大兴等几座城市修建了那么寥寥几座真神庙,而且型制规模都很小,地方宗教事务管理司的官员还时不时地登门检查,以防有人利用宗教名义鼓动不利于政府的极端思想和行为。
更让不少虔诚的真神教徒诟病的是,在齐国境内被允许传颂的很多真神教义疑似被人为的篡改删减过,让许多深谙教义的信徒们感到既愤怒又无奈。
在齐国有一种罪名,叫非法传教,凡是向他人传授不经政府认可的宗教教义,将根据行为的严重程度,判处罚款、拘役、苦役,以及流放海外等刑罚。
数十年来,齐国政府也处理了不少此类违规传教的信徒。
尤其是南洋诸岛部分部落和真神教信徒往往会以宗教的名义,聚集大量土人,发起反抗齐国统治的暴动和袭击事件,让齐国政府深以为忌,对此一直采取打压和限制的措施。
科普鲁卢家族在来到汉洲后,负责接待和安置他们的政府官员曾提前告知了这些禁忌事项,要求他们务必遵守。
深知政治险恶的科普鲁卢自然明白,离开了奥斯曼,也失去昔日显赫的权势,在齐国寄居避难,犹如粘板上的鱼,任人宰割,除了要谨小慎微,避免张扬行事,还要遵从齐国人的一切规矩,不能逾越任何禁忌。
来齐国二十余年了,除了阿扎德等老一辈科普鲁卢家族成员对真神教信仰依旧虔诚外,那些从小生活在齐国本土的家族年轻子弟并没有特别强烈的宗教需求,似乎已经习惯了齐国这种非常世俗化生活。
他们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