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92章 入海问天(2 / 3)

加入书签

,虽然因为当时对于宇宙认识不全有偏差,但也算是在天体物理上前进了一步。

《附东见录后》里,程颢根据在泽州三个月中先后吃到三个地方的韭黄后,从植物生长成熟期与气温关系论证了经纬度的猜测,算是涉足了地球物理。

后来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了他当时杂七杂八的研究:

卷三根据研究解州盐池,记录了化学范畴内胶体溶液的相关研究;卷六根据在空室弹两个完全相同的琵琶,研究了声学上的谐振原理以及共鸣原理。

卷十九则根据铜制透光镜研究了物理学范畴内的光学;同时沈括还在书中纠正了中国第一幅人体内脏解剖图的错误之处。

而沈括更厉害的还是他的天文学,改进了测量天体方位的浑仪,测出真太阳日有长有短,观察记录五星运行轨迹,测量北极星与北天极的真实距离,并得出了当时世界上准确度最高的结果。

除此之外他的研究还涉及了地理上的地形学和地图学,水利、医药、军事、书画等领域也有涉及。

而在沈括之后,数学研究上的代表人物是秦九韶,研究高次方程数值解法、同余式解法以及改进乘除捷算法,最终编撰《数学九章》,是中国传统数学的巅峰成就之一。】

如果说前面的物理学光学天文学等,孔明还能连猜带蒙勉强看懂一些。

那么后面数学部分即使聪明如他,也第一次体会到了听天书的感觉。

庞统看着孔明眉头紧锁,小心翼翼道:

“孔明可是有所疑惑?”

孔明看着这名为秦九韶的研究内容,双眼充满了茫然,最终很实诚的摇摇头:

“这数学,亮不懂也。”

不止庞统松了一口气,一时间张松刘巴刘备等也都松了一口气。

庞统解围道:“哎,这后世学问之高深,我等相隔数百年,实难企及也!”

刘巴张松等人俱是点头心有同感。

孔明缓缓摇头,他饱览经书,对于天文还是略懂一些的,因此看着对于天文相关的笼统叙述,以及联系到此前光幕对于地图的放大缩小手段。

孔明心中已经有了一点猜测,他们脚下这神州大地,似乎是个巨大无比的球?

可是……这如何说得通呢?

虽然知晓了这科学之下有多少繁杂的学科是件好事,但……

孔明仰着个脑袋,这里面首次充满了迷茫。

……

李世民左瞧瞧右看看,实际上从那什么物理开始,这部分内容对他来说就全都听不懂。

至于后面,李世民听懂了两部分,沈括,秦九韶,没了。

至于介绍秦九韶时出现的宛如鬼画符一般的图,李世民直接就惊了:这是我华夏文字?

因此索性便去看看臣子们的反应。

尉迟敬德双眼圆睁,一双虎目中写满了无知。

李世民暗自点头,很好,吾不孤也!

李靖与李世勣窃窃私语,李世民凝神听去,不由得哑然失笑。

两位将帅已然放弃治疗,正在争论那大炮与东风快递究竟哪个好用。

虽然东风快递看起来震撼,但李世勣认为必造价不菲,反而是那大炮看起来就很好浇筑的样子。

甚至已经与李靖约定,待会儿散场之后先去“拜访”几个道观,敲出来那火药配方再说。

无奈摇摇头,这倒像自己将军的脾气。

而另一边,房杜魏三人则是如霜打的茄子一般,垂头丧气。

看到李世民看过来纷纷诉苦:

“大家,这数学真乃华夏之言?为何放在一起便完全看不懂?”

“这科学之母难度果真非同凡响,臣……不会。”

“陛下,臣晓民生,通水利,晓古籍,然实在不明这数学,还望陛下召有才之士研究之。”

李世民哈哈大笑,笑声中充满了一种文盲与文盲之间的惺惺相惜。

【先贤们的研究基本上都是这样,正所谓功成不必在我,科学亦是如此。

这条路上有人埋头苦干,有人拼命硬干,还有人舍身一跃以身求法。

比如明朝的陶成道,为了试验飞行,不惜身死。

而到了我们现代,在先贤的基础上,以数学为工具,综合了物理学、天文学、材料学、机械工程、流体力学、电磁学、空间姿态动力学等等。

我们才终于能够去地球这个摇篮的外面看一看。】

甘露殿的和成都府衙都紧紧盯着光幕。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